作者:賴榮年 中西醫整合醫師
養和中醫首席顧問
愛群醫療機構總院長
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/ 前中國醫藥大學教授

如果我們將「痊癒」定為乳癌治療的終極目標,那麼在具有永生不死、持續分裂能力的**「癌症幹細胞」**被清除前,「痊癒」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!樂觀一點的說法是:「只要持續研究癌症幹細胞DNA的修復機制,科學家們或許能在不久的將來發展出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,真正剿滅癌細胞!」所以,現階段,治療 III、IV 期乳癌,要確定治到「痊癒」,不但難,而且真的很難!
乳癌的複雜性:從分類到幹細胞
隨著乳癌的研究進展,我們發現乳房腫瘤內和腫瘤間的乳癌細胞存在著多元性的複雜狀態。乳癌的傳統分類除了依「腫瘤大小」、「淋巴腺受侵犯顆數」、有無發生「遠端轉移」的零期到 IV 期之外,更進一步根據病理鏡檢描述分類為 Grade I、II、III 等級。
隨著「基因表達聚類」技術的進步,至少出現了 Luminal A、Luminal B、Her2-enriched、Basal-like 和 Normal-like 等五種不同的分子亞型(subtype)。更進一步的醫療生物檢測技術識別出十種不同的乳癌亞型,這意味著有可能因基因突變而發展出更龐大的、具有自我修復 DNA、自我更新(self-renewal)和分化(differentiation)能力的「乳癌幹細胞」。了解了這種有效維持乳癌細胞種群的「複雜」狀態,我們也就可以理解,治癒乳癌,不像有些標榜「擊退」、「奇蹟治癒」的文章那麼「單純」。
傳統與「精準」療法的挑戰
根據乳癌各種研究的進展,也相應針對乳癌各別發生的病理機轉,發展出從直接清除癌細胞的手術切除、及誘導癌細胞死亡的放療、化療和荷爾蒙療法等傳統療法,加上能顯著提升預後、存活率、改善生活品質的免疫治療、標靶療法等的治療策略。
然而,乳癌細胞透過體細胞突變(somatic mutations)、表觀遺傳變化(epigenetic changes)、乳癌幹細胞(cancer stem cells)、癌相關巨噬細胞(cancer-associated macrophages)之間的相互協同,交織出一個全面的作戰網——腫瘤微環境(tumor microenvironment)。
化療大多針對快速分裂的活躍癌細胞,但有些癌幹細胞便處於長期休眠、不分裂、化療殺不死的狀態,爭取更多時間進行 DNA 修復。而電療的高能量輻射,加上細胞本身累積的有毒代謝物,雖然足以有效殺死普通癌細胞,但休眠中的癌幹細胞新陳代謝慢,因此更能抵抗電療的攻擊,從而逃過一劫,並一再成功演化出對化療藥、荷爾蒙藥、標靶藥具抗藥性的乳癌細胞。
只要這些療法沒有能針對「乳癌幹細胞」有效清除前,乳癌癌友(隨著期數愈高,比例愈高)即便非常遵從醫囑地經過長期、整套各種「精準」療法後,卻仍有一定比例的乳癌復發、遠處擴散的個案發生,也就不是那麼「意料外」了!
從「雜草管理」看乳癌治療新思維
乳癌的各種手術、放、化療、荷爾蒙、標靶、免疫等「精準」療法的介入治療,從臺灣的流行病學調查可以看得出來,的確延長了乳癌病友將近六年的平均存活時間。這似乎與農業生產中,針對會影響收成的生物(雜草、微生物、昆蟲)的應對方式很類似。專門處理雜草的除草劑、專門處理微生物的殺菌劑、專門處理害蟲的殺蟲劑「精準」地使人類得到所需要的農作物,但這樣的「精準」卻是以《寂靜的春天》(Silent Spring)書中指出的「地球生態」作為交換。
可以耐受高鹽、高低溫、淹水、貧瘠等各種惡劣環境,種子產量又多的雜草,時至今日,卻仍然到處可見。如果地球是乳癌病友,雜草是乳癌普通癌細胞及乳癌幹細胞,終究,地球贏了嗎?而乳癌病友又要如何贏呢?
既然「想把田區雜草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,一來不合經濟效益,再者也會破壞農業生態平衡」,那麼又要持續有收成(乳癌病友要有生活品質的生活下去),『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』的專家們是怎麼建議的呢?基本原理是,既然雜草不容易完全清除,那就將雜草對作物的危害控制在「臨界經濟損失」之下即可,與雜草共存又可以有一定比例的收成。這與國際主流「將癌(乳癌)治成一種慢性病」的目標趨勢一致(與癌幹細胞共存又可以過有一定生活品質的人生)。
農業專家們的**「雜草多元管理」**方案是針對作物生育期、雜草族群動態和相關環境變化,選用適當的技術。其中最廣泛的除草方式,如人力除草、剪草機(很像用手術切除)、水管理、火燒(很像放療)、以雜草抑制蓆敷蓋等,再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除草化學藥劑。中興大學植病系榮譽特聘教授曾德賜建議,必須選擇性地精準少量施用除草劑,認為除草劑有的是葉子吸收、有的是根部吸收、有的是抑制種子發芽,要用什麼藥需視雜草草種而定,而且必須交替使用,才不容易產生抗藥性。這個建議恰如乳癌施用的「精準」化療、荷爾蒙、標靶等療法。農業專家們的做法意在雜草開花結籽前就除草,便可減少雜草種子大量落入土壤中的機會(因為一旦一株雜草成熟後可以產生數千顆、甚至數十萬顆種子,且可在土中存活很久)。腫瘤科醫師則是意在減少乳癌細胞大量向局部、遠側擴散的機會,只是不斷演化出對化療、標靶藥劑產生抗藥性的乳癌幹細胞,目前仍是將 III、IV 期乳癌治成慢性病一個亟待克服的挑戰!
「再生醫療」的希望
「雜草多元管理」方案還有運用「蔬菜先行育苗再移植、密植,使雜草難以生長」的介入方法,就是讓實驗室協助完成「作物本身要長得比雜草快」的栽培管理模式。這一類的方法,是輔助前述各種「精準」快速除草方式下,對於沒除盡的雜草採取「與雜草競爭」的管理模式。
而在「對於沒除盡的癌細胞」的治療模式上,是在實驗室培養大量具有殺死、抑制癌細胞的特殊外泌體(exosome)、幹細胞(stem cell)、免疫細胞等的製劑產品,於適當的時機(如化療後),在癌友免疫力不足的階段,將先行育好的殺手等免疫細胞移植回人體,持續鎖定清除殘餘的乳癌普通癌細胞、乳癌幹細胞,以達到治癌、抗癌「除惡務盡」效果的研究,近年來陸陸續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。
台灣渴望在『再生醫療推進法』通過後,應該可以運用這類的**細胞(cell therapy)及非細胞(cell-free therapy)**的輔助療法,嘉惠更多癌友,提升抗癌的存活機率、減少復發機率及更好的生活品質!